慈禧割肉为慈安治病,慈安拿出一张纸烧了,此后再无人可压制慈禧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而躲到承德避暑山庄,终日以醇酒妇人自戕的咸丰帝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临终前,咸丰发下了两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是立载淳(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为太子。

第二道谕旨是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八大臣,要他们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纪还小不足以自己处理政事,挑选几个看起来比较老实可靠的大臣作为辅政大臣是清朝的惯例。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去世后,顺治帝幼年即位,当时就是选出了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人作为辅政大臣。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多尔衮大权独揽,竟敢妄称皇父。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去世。孝庄太后在为康熙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汲取了多尔衮擅权的教训,决定多选几位出来好互相制衡,结果出现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要不是康熙足够英明神武,鳌拜还不知道要嚣张到何时。

现在,轮到咸丰头疼自己儿子的接班问题了。没说的,既然四个人做不到互相制衡,那就再加一倍,咸丰大笔一挥,辅政大臣变成了八个。但是,这就真的万无一失了吗?

咸丰觉得还不够,为了彻底杜绝儿子被权臣架空的风险,他又别出心裁的创设了皇后和小皇帝钤印制度。在临终前,他拿出了自己平时用得最多的两枚印章——御赏印和同道堂印。

其中,御赏印交给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日后的东太后慈安。同道堂印交给皇帝,由于皇帝还小,所以暂时由皇帝的生母懿贵妃慈禧掌管。

同样是为了互相制衡,咸丰做出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在起首的地方,需要盖上御赏印,结尾之处,则需要盖上同道堂印。只有盖了两枚印章的谕旨,才具有行政效力,这等于是赋予了慈安太后和小皇帝最高的决定权和否决权。

正是因为咸丰的这种安排,所以当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咄咄逼人之时,两宫太后才能凭借着这种最高否决权与之抗衡,一直拖到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做掉顾命八大臣。

上面说的都是咸丰为了儿子帝位的长治久安做出的平衡之策,那么,除了这些,咸丰还有留下别的制衡措施吗?

根据多方说法,应该是有的。

光绪帝的亲信,帝党中坚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在闲聊,可能是最近慈安心情比较好,于是主动向慈禧透露了一个秘辛:

我有一事,久思为妹言之。今请妹观一物。在箧中取卷纸出,乃显庙(咸丰)手敕也,略谓:叶赫氏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唯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原来,咸丰对慈禧一直不够信任,觉得慈禧很有野心,为了防止出现后宫干政牝鸡司晨等事发生,他还特意给慈安留了一道诏书,如果慈安觉得慈禧以后做出了越界之事,可以根据这道诏书召集朝廷大臣除掉慈禧。

可惜的是,慈安既然主动拿出来了,说明在心底已经认可了慈禧,于是不等慈禧开口,就让身边人把这道诏书给烧掉了,以示自己对慈禧的绝对信任。

前面我们说了,恽毓鼎是帝党中坚人物,非常讨厌慈禧。于是接着这段,他又写了一个故事,说是在此之后没多久,慈安因为吃了慈禧送来的饼而身体不适,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

关于慈安之死,徐彻先生在他的《慈禧大传》中做了很详细的分析,综合推断为应该是脑血管疾病恶化,脑出血死亡,和慈禧关系应该不大。

恽毓鼎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比较明显的不可信,那么前半段里提到的咸丰给慈安留下关键时刻可以召集群臣拿下慈禧的密诏有没有可能性呢?

我个人不敢打包票,但这种记载,确确实实看到过很多次。理智上我不太相信,但是诸多记载又让我觉得也并不是全无可能。毕竟咸丰对慈禧的戒心确实很大,也曾经和肃顺商量过效仿汉武帝杀母立子的故事。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从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里看到的一个段子,以博诸君一笑。

清文宗(咸丰)在热河,临危之际,密授朱谕一纸与慈安后,谓某(即慈禧)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及文宗崩,慈安以之示慈禧,殆警之也。而慈禧慄慄危惧,先意承志,以事慈安,几于无微不至,如是者数年,慈安以为其心无他矣。日者慈安婴小疾,数日,太医进方不甚效,遂不服药,竟愈。忽见慈禧左臂缠帛,诧之。慈禧曰:“前日参汁中曾割臂肉一片同煎,聊尽心耳。”慈安大伤感,泣而言曰:“吾不料汝竟如此好人,先皇帝何为尚疑汝哉!”遂取密谕面慈禧焚之。嗣是日渐放肆,语多不逊,事事专权,不与慈安协商。慈安始大悔,然已无及矣。

在这个段子中,咸丰也给慈安留下了可以秘密除去慈禧的遗诏,慈安也拿给慈禧看了,但是并没有当场烧掉,而是拿来告诫慈禧不可胡作非为。后来,有次慈安身体不适,慈禧居然效仿古人割股疗亲,把自己的肉割下来放进参汤为慈安治病。慈安大为感动,于是取出密诏当着慈禧的面给焚毁了。慈禧此后也就日渐放肆,再无忌惮了。

本文作者:天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