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吴三桂降清,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帝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覆亡。

当时,李自成建立的大顺,被很多人认为是取代明朝的下一个王朝,“天命所归”,全国很多地方也都投降了李自成。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李自成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降清,让李自成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从“顺太祖高皇帝”变成了“闯贼”。

很多人都为李自成感到惋惜,认为如果不是吴三桂降清引路,也许李自成就能统一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李自成在战略眼光上就有欠缺,可以说从西安举兵东进,准备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就没有意识到关外满清的存在,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一旦推翻明王朝,早晚都要面对满清。从这一点来说,李自成没有这种忧患意识。

也正因如此,李自成把大批主力部署在西北、湖北、河南、山西和山东等地,这也导致了大顺军队在北京一带的势力不足以抵御清军入关。

占领北京之后,李自成让自己的心腹张天琳和马重僖镇守大同和真定,却没能重视山海关的战略重要性,初步招降吴三桂后,仅仅只是派出明朝降将唐通率领八千人马去接管防务,这就给了吴三桂机会把山海关掌控在手中,也才会引起后来的清兵入关。

另一方面,李自成作为农民军的领袖,在起兵之初他确实以维护农民利益为主,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使得农民军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壮大了。等到李自成建立大顺朝后,他也没有意识到,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就必须转型,联合各种势力共同维护大顺王朝。

当李自成进军北京时,沿途的官绅地主纷纷归顺他们曾经看不起的“闯贼”,这本是有利于李自成统治的可喜的政治变化,李自成应该顺应这种变化,把官绅地主拉过来为新政权服务,就像当年的朱元璋一样。

可是,李自成进京之后是怎么对待这些人的呢?他非但没有回报这些人的响应,反而采取追赃助饷的方式,加大对官绅地主的打击力度。同时,大顺政权起用的文人大都是未曾出仕的前朝举人,明朝的降臣也只起用了一小部分,可以说对官绅地主的打压是很严重的,这也使得官绅地主最终站在了大顺政权的对立面。

其实,李自成并不是没有可能稳固政权一统天下的,但这需要他做的有几件事。首先,攻下襄阳后,农民军没收宗室贵胄和官绅地主的财产,除了充作军用之外,应该将其所得的土地归还农民,尽快恢复占领区的生产力。同时,吸收高级知识分子,设置地方行政官员,对占领区进行治理,休养生息,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攻克西安之后,先不要建国改元,而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传檄天下,调集兵马进攻北京。最重要的是攻下北京后,不是自己称帝,而是扶立明朝太子朱慈烺为帝。这样一来,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再在南京另立新君成立南明小朝廷,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定要停止打压官绅阶层的追赃助饷政策,同时大量拉拢留用前朝大臣及王公贵族,并且广纳社会名士,以收拢民心。在这种情势下,再招降拉拢吴三桂就非常容易成功了。

之后,李自成再派亲信带兵接管山海关的防务,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北京以及周边如通州、密云、蓟州、遵化等战略要地的军事防御,这样的话,满清就没有条件出兵山海关,只能按原计划借道蒙古,从蓟州、密云一带进犯京师。

这场战争的性质和历史上完全不同,清军无法再打出为崇祯帝“报仇讨贼”的旗号,李自成则是代表大明保卫京师,清军可谓师出无名。同时,双方兵力对比,清兵不占优势,而且清军长途奔袭,深入大明腹地,补给困难,兵势无法久持。李自成只需要拒险固守,清军最终无隙可乘,只能无功而返。

多尔衮精心策划、抱着决战态度发动的这场军事行动徒耗军资,最终将一无所获,必定会对其政治威望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动摇其政治地位。多尔衮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内部问题,短期内无力再对大明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而李自成则得到了充分的时间稳定政局,实施均田薄赋、屯田养兵,以此为基础,农民军的实力将快速壮大,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恢复,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另一方面通过怀柔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军得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官绅的支持,完全可以杜绝清廷对中原的觊觎之心。

同时,李自成在外交上拉拢蒙古对满清进行经济封锁,满清的软助就在于经济没有体系,抗封锁能力非常弱,一旦经济被封锁,实力必会大幅削弱,甚至政权都会出现危机。此消彼长之下,李自成再进军关东,就可以一举平定满清。

做到这几步,李自成统一全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可惜,李自成缺乏这么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没有认识到满清的威胁,进行有效的防御准备,打下北京后反而得意忘形,最终天怒人怨,成了孤家寡人。

李自成有其自身十分严重的阶级局限性,他的能力只限于推翻一个旧的王朝,却无法重建一个新的王朝,比朱元璋差远了。

因此,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吴三桂降清,而是他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吴三桂,李自成也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王朝,终究会被历史赶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