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力荐一人入选元帅,总理直接拒绝,后来才知道总理良苦用心

1955年,党中央进行抗战英雄授衔的时候,刘少奇极力推荐一人当选元帅。此人作为毛主席的爱将,身上的战功也是有目共睹,毛主席更是称赞他“最会打仗”。

按道理来说由他担任元帅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却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人又是谁?

战功赫赫的粟裕

这个人正是粟裕,开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从小就接受了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一名热血的革命青年。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积极投身于革命之中。

面对蒋介石的围剿,党组织为了保存实力,做出了撤离南昌的决定。粟裕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在听了毛主席在庆祝井冈山会师的讲话后,粟裕就非常敬佩毛泽东。之后毛主席身体抱恙,选择到闽西地区调养身体,粟裕有幸可以跟随毛主席成为他的警卫员。

在这期间,粟裕一有机会就会找毛主席讨论革命的问题。两个人经常谈论的热火朝天,有时桌子上的蜡烛都要燃尽了还没有察觉。

还是粟裕看到毛主席无意识的打了一个哈欠才反应过来天已经这么晚了,连忙道歉离开,让生病的毛主席赶紧休息。但是毛主席并不在意,他也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战士。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谈话,让毛主席深深记住了他。粟裕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希望,他几乎参加了新四军的所有战斗,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0年10月,粟裕和陈毅一起指挥了黄桥战役并取得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粟裕接到了两个任务。一是主持庆祝大会,嘉奖战士们的英勇表现,二是迎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到来。

彼时的粟裕并不知道,他迎接的这个人,会成为他命中的伯乐。“皖南事变”发生后,党中央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刘少奇兼任新四军政委,粟裕担任第一师的师长。

工作的交集让两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刘少奇也渐渐的注意到了粟裕。刘少奇发现粟裕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容小觑,战场上形势变化莫测,粟裕总能及时的采用灵活的战术。

凭借着独特的战术,粟裕带领着部队消灭了大批日军,粉碎了日军的猛烈进攻。

尤其是在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过程中,粟裕用兵如神,总是让敌人出其不意,陈毅曾经称赞他“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华东地区是蒋介石心上的一根刺,因为它严重威胁着南京政府的安全。派人带了大量精良的武器在长江以北集结。

迎战这支部队的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粟裕,当时他带领的部队仅仅只有三万人。

在这种敌我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粟裕集中优势兵力,大打运动战一边下令淮南、淮北、苏北军区牵制敌人的火力,一边派主力部队增援苏中军区的部队,为主力野战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仅仅一个半月,就创下歼灭敌军五万余人的佳绩。可惜的是两人并没有共事很长时间,不久刘少奇就返回了延安。

回到延安后的刘少奇对粟裕大加称赞,评价他“四个最大”:最大成绩、最大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但是他并不甘心埋没一个这样的人才,他主张将新四军第六师和粟裕所指挥的第一师合并,并且由粟裕统一指挥。

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但是粟裕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做到了。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接替毛主席住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让粟裕担任了华中地区的司令员,可见刘少奇对粟裕的重视。所以后来举荐他为元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粟裕是一个很谦恭的人。

“二让司令,一让元帅”

即便是有那么多的功劳,他也从来不居功自傲,永远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关注职位带给他的荣誉,就像粟裕两次推拒司令,一次拒绝元帅。

前面我们提到,刘少奇暂时接替毛主席的工作后,让粟裕担任华中地区的司令员,希望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但是粟裕却没有只想着自己,他觉得应该让张鼎担任司令员。因为粟裕觉得,无论是资历还是经验,自己都比不上年长的张鼎。

很显然,张鼎在军队里面更能服众。经过再三考虑,粟裕还是觉得让张鼎担任司令员更能稳定军心。便主动找到刘少奇,希望可以当二把手辅助张鼎。

一开始刘少奇还是想坚持党中央的决定,但是粟裕多次致电,非常陈恳的陈述了自己的诉求。

最后刘少奇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最终同意了粟裕的建议。不久之后,粟裕提出:不要再分散兵力,集中军队保存实力的建议被中央肯定。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个想法,党中央决定将陈毅调走,任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

甚至由毛主席亲自找到粟裕谈话,但是粟裕再三建议保留陈毅原来的职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举荐粟裕担任元帅,毛主席也认为,论才能和品德,粟裕是完全配得上元帅的军衔。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粟裕表现优异,率领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以低于敌人将近两倍的兵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对于战争胜利的决心,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华东地区没有人不知道粟裕的名号,大家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粟裕指挥军队歼敌44万余人,而我军只伤亡13万余人。毛主席知道后激动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等功。”

但是周总理却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授予元帅要看的是“资历、威望、战功”。

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确实是巨大的,战功和威望他都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粟裕的资历确实还不够。

这项荣誉的平定不是只看军功,还有四个硬性标准,一是对我军的建设有重要贡献的起义活动的主要领导,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但那时候粟裕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

第二,必须要是我军各个时期的主要领导者,这一条标准粟裕显然也是不够资格,因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才开始崭露头角。

第三是要在重要时期有战功,论战功,粟裕的功绩自然是数不胜数,但是这个“重要时期”到底是哪些时期,毕竟前期的粟裕并没有什么战功。

第四就是在授衔的时候,职务要很高,粟裕的职务自然是比不上其他人。

如果冒然让他接替陈毅的位置,很有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满,毕竟不是没有军功赫赫且资历在粟裕之上的人。

能坐上那么高的位置的人首先要能服众,粟裕的资历算是一个硬伤。经过再三的考虑,中央决定授予粟裕大将。

作为毛主席手下的一名爱将,毛主席自然是非常重视的,当即拍板决定:“就封为大将,而且是排名第一的大将。”

只得到一个“大将”的粟裕并没有觉得不公平,他认为有这样一个名号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求什么其他的东西。

他只会觉得高看他了,并不会嫌弃这个军衔低。而且粟裕也觉得,陈毅肯定是比自己更有资格的。

周总理的良苦用心

周总理虽然站出来反对,但是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粟裕虽然被器重,但是他的资历在陈毅之下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将这个称号授予粟裕,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到时候很容易动摇党内的团结,也不利于粟裕自己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粟裕性格耿直,太直的树反而容易被风折断。

粟裕着这种性格不会影响他带兵打仗,但是在政治上,反而不利于他的发展。一味地耿直,不知变通反而会使他四处树敌。

当然也有说法称周总理并没有反对让粟裕当元帅,党中央已经决定将这个军衔授予粟裕,但是粟裕主动请求辞去这个职位。

虽然粟裕没有担任元帅,但是他戎马一生,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不是一个职位可以界定的,他依然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粟裕在战争中先后六次负伤,其中有两次手臂,一次臀部,一次脚踝,有两次还是在头部。

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的骨头上穿过,炸弹的弹片插入他的头部,直到他去世以后家人将他的尸体火化,在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才将其取出。

粟裕晚年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自己所有的职务,即便是在家养病期间,他也记挂着国家和人民。

有时间就会写一写文章,将自己作战的经验记下来,留给后人学习。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去世。

现在来看,授予粟裕将军衔其实是最好的安排,即便是没有这项荣誉,他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无冕之王,他的光辉形象永远保存在人们的心中。